2024年6月,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财政厅联合发布《关于2024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》,正式启动全省养老金上调工作。此次调整覆盖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超1100万人,从2024年1月1日起补发,预计8月至9月陆续到账。方案延续“定额+挂钩+倾斜”的调整原则,但在具体标准上优化了工龄分段与高龄补贴,进一步体现对长缴费、高龄群体的政策倾斜。这是江苏省连续第20年上调养老金,也是继2023年过渡性养老金计发改革后的又一次重要调整,旨在应对老龄化压力、保障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。
定额普涨:公平性基础
2024年江苏省养老金定额调整标准为每人每月增加31元,较2023年的26元提高了5元,这一调整幅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上水平。定额部分体现普惠性原则,所有符合条件退休人员均可享受相同金额的增加,尤其对养老金水平较低群体作用显著。例如,原养老金1500元的退休人员,仅定额调整即可带来2.07%的涨幅,有效缩小高低收入人群的实际购买力差距。
值得注意的是,江苏省在总体调整比例降至3%的背景下,仍提高定额标准,反映了政策对“保基本”的重视。对比其他省份,如广东省2024年定额调整为28元,江苏省的31元更显力度。这一设计兼顾了公平与效率,为后续挂钩调整留出空间,避免低收入群体因挂钩比例下降而获得感不足。
挂钩调整:激励长缴多得
挂钩调整分为缴费年限与养老金水平双挂钩。缴费年限分段标准调整为:15年及以下部分每满1年增1.7元,16-25年部分增1.8元,26年以上部分增2元。以工龄40年为例,可增加73.5元(15×1.7+10×1.8+15×2),较2023年方案(15×1.3+10×2.1+15×3.7=87元)有所下降,但拉近了各工龄段差距,更注重平滑激励。
养老金水平挂钩比例从2023年的1.1%降至0.4%,调整后基数挂钩影响减弱。例如,4000元养老金仅增加16元,而2023年可增加44元。这一变化被解读为江苏省对“控高提低”的尝试,通过降低高基数人群的涨幅比例,平衡基金可持续性与收入再分配目标。工龄长、基数高的退休人员绝对值仍占优,如工龄42年者较35年多增约13元。
高龄倾斜:强化民生兜底
高龄倾斜标准创历年新高:70-74岁、75-79岁、80岁以上分别增加21元、29元和39元,较2023年分别提升2元、2元和4元。以南通市75岁退休人员为例,仅高龄补贴即可增加35元,叠加其他部分后月增额达160.5元,年增收近2000元。
政策还简化了高龄补贴申领流程,支持通过“江苏智慧人社”APP提交社保记录替代传统退休证,苏州市更推出社区上门办理服务。80岁以上人群可优先于8月10日到账,其余人员需等待至9月15日,体现对最脆弱群体的优先保障。这一设计呼应了老龄化社会需求,2023年江苏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3%,高龄补贴的加码有助于缓解医疗、照护等刚性支出压力。
配套措施:补发与查询
1995年前参保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补发比例提高至70%,需通过“江苏智慧人社”APP完成L4认证并下载《工龄认定比对表》。若对工龄认定有异议,可提交考勤记录或申请工资核验,体现了政策执行的灵活性。
查询渠道方面,7月底前可通过APP查看调整明细,路径为“登录→养老金查询→调整明细”。省人社厅强调,各地不得自行突破政策标准,违规操作将问责整改并追回资金。这一严监管态度旨在确保基金安全,2024年江苏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5000亿元,但局部地区收支压力仍需警惕。
总结与展望
江苏省2024年养老金调整方案通过“微调结构、强化倾斜”实现了3%总体涨幅下的精准分配,既响应了国家“控高提低”导向,又结合本省老龄化特点加大了对高龄、长工龄群体的保障。未来,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渐进实施与城乡居民养老金同步上调(如无锡市基础养老金已达665元),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有望进一步优化。
建议后续研究关注两方面:一是挂钩比例调整对缴费激励的长期影响,二是省级统筹下基金收支压力的区域平衡策略。对退休人员而言,及时激活社保卡金融账户、掌握线上查询工具将成为享受政策红利的关键。在人口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换挡的背景下,江苏此次调整为全国提供了兼顾公平与可持续性的地方样本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