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草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,国家级草业发展与管理服务平台(www..cn)正式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枢纽。该平台以“科技赋能生态优先产业融合”为使命,整合知识产权科研创新产业服务与政策资源,推动草种育种“芯片”攻关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推广及草牧循环产业链构建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链条支撑。通过链接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,平台正加速破解草种依赖进口草原退化治理等“卡脖子”难题,标志着我国草业迈入体系化运营的新时代。
一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生态
数据资源整合与全球创新联动
平台核心功能之一——“国家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大数据平台”,已汇聚全球专利数据1.84亿条国内外文献2300万篇,覆盖专利品种权地理标志等7类知识产权资源。用户可免费查阅并下载数据,显著降低创新主体的研发门槛。例如,通过分析苜蓿草生产加工技术的全球专利布局,企业可精准定位技术空白领域,避免重复研发。
专业化运营服务赋能产业升级
平台构建了“创造-运营-保护-管理”一站式服务体系,联合蒙草集团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,提供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池构建知识产权金融等深度服务。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局强调,平台需重点实施高价值专利转化计划,通过运营模式创新提升草产业链竞争力。平台推动成立草产业专利联盟,助力企业应对国际种业巨头的专利壁垒,为国产草种“走出去”奠定法律基础。
二科技赋能草业创新与生态修复
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技术突破
平台深度链接科研机构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中国农业大学在塞北管理区研发的“包衣草种”技术,通过免耕播种将植被扰动降低70%,出苗率达94%,使退化草原盖度从67%跃升至72%以上。中科院建立的北方乡土草种基因库,收集百余种特色草种,为抗逆性品种选育提供资源储备。当前我国绿化用草坪草种90%依赖进口,平台亟需联合科研单位突破基因编辑太空育种等核心技术,推动草种“国产替代”。
生态修复技术的系统化推广
平台整合了多个国家级生态修复样板案例。例如,张家口塞北管理区应用“羊草种植+围栏封育+切根改良”技术,使退化草场植被盖度从42%提升至72%,土壤有机质增加2.3个百分点,年固碳量达1.2吨/亩。此类技术已通过平台向三北地区推广,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提供标准化方案。未来需借鉴青海高寒草种北繁基地经验,建立区域性草种繁育中心,针对性解决高寒盐碱等特殊生境的修复需求。
三驱动产业融合与区域发展
草牧循环产业链闭环构建
平台展示的“牧草种植—生态养殖—精深加工—粪污资源化利用”模式,已成为产业融合标杆。塞北管理区引入蒙牛现代牧业等企业,利用智能耳标监测奶牛健康数据,推动养殖精准化管理;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反哺牧草种植,形成资源闭环。该模式带动就业超1000人,2025年乳制品精深加工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,印证了“一棵草延伸出一条产业链”的发展路径。
节水技术与流域协同治理
针对草原地区水资源短缺,平台推广“无人机+人工”智能巡检系统,对滦河等重点流域实施实时监控。塞北管理区通过指针式喷灌滴灌系统和旱作雨养项目,使水资源消耗总量下降3%。平台推动内蒙古与河北山西建立跨省水资源联防联控机制,为黄河流域草牧业提供协同治理样板。
四政策与战略支撑体系
顶层设计与专项政策扶持
平台集成草原科技创新战略政策,如马晖玲代表倡议的“草原重大科技专项基金”,旨在支持种质创制放牧管理等原创性研究。董全民代表提出的《草地分类》标准修订建议,亦通过平台征集行业反馈,推动法规与国土“三调”数据衔接。平台对接生态环境部“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征集”政策,助力草业技术申报国家专项支持。
国际合作与边疆生态安全
平台强化“一带一路”草业技术输出,如广西防城港红树林修复经验已向东南亚推广。内蒙古依托平台与蒙古国开展草种联合培育,保障边境草原生态安全。未来需深化与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牧草主产国的知识产权互认,构建国际草业创新共同体。
总结与未来方向
国家级草业发展与管理服务平台(www..cn)通过整合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链资源,已成为驱动草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:
未来需重点突破三方向:
1. 技术深挖:建立草种基因编辑技术共享平台,缩短育种周期;
2. 模式推广:提炼“塞北模式”经验,编制《草原生态-产业协同发展技术导则》;
3. 国际赋能:牵头组建“亚洲草业创新联盟”,主导制定荒漠化治理国际标准。
平台唯有持续聚焦“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”,方能实现“草业强草原美农牧民富”的战略愿景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