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手不释卷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勤学典故,其主人公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,历史渊源与他的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”的成长故事密切相关。
典故出处与历史背景
1.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传》:
吕蒙早年以武勇著称,但文化水平不高。孙权劝他读书时,吕蒙以军务繁忙推辞。孙权说:“我并非要你成为学者,但应当广泛涉猎历史兵书。你说忙,难道比我(君主)还忙吗?我常读书,受益匪浅。”吕蒙遂发奋学习,终日“手不释卷”,最终学识大进。
2. “刮目相待”的典故:
鲁肃曾轻视吕蒙,但后来发现他谈吐不凡,惊叹道: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吕蒙回答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”这一对话成为吕蒙蜕变的标志。
成语含义
“手不释卷”字面意为“书本不离开手”,形容勤奋好学、孜孜不倦的精神。其核心价值在于强调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可能性,即使像吕蒙这样出身行伍的人也能通过努力逆袭。
历史争议与延伸
文化影响
吕蒙的故事被后世用作劝学典范,如宋代朱熹《劝学诗》中“读书之乐何处寻?数点梅花天地心”,亦暗含此意。明代《三国演义》虽未直接引用“手不释卷”,但强化了吕蒙“智取荆州”的谋略形象,侧面呼应其学习成果。
这一典故至今仍激励人们:无论出身或年龄,坚持学习都能带来质的飞跃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ZBLOG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